找到相关内容687篇,用时4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慈济与资源回收--生活世界观点的社会学分析

    信众与新教徒之间做系统的比较分析, 但是慈济信众有节制的日常言行,也具有相当进入而又拒绝享受与挥霍的性格, 这是我们所不能否认的。 我所谓的进入,又拒绝的意思是,慈济信众不但没有远离...于此, 而且要积极的参与的工作,但是却又要拒斥现世里的一些习惯、作法, 甚至于饮食的习惯的节制与秩序,这就是一种彻底的, 积极的从生活世界的日常实践中来改变现世的作法。 关于入世的理念, 证严法师...

    张维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5047388.html
  •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

    他世乐、九清净,其份量占整个〈菩萨地〉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又以布施波罗蜜多和净戒波罗蜜多的份量最多,而「布施摄事」则归入「施波罗蜜多」,并未别出。所以〈菩萨地〉把菩萨的重点摆在培养福德资粮和慈悲...)中,所有他世乐施、他世乐戒,广说乃至他世乐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最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  (8)中,所有清净施、清净戒,广说乃至清净同事,若多修习、...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247819.html
  • 《阿含经》的中观见

    比丘!于有二边,出家者不得亲近。何为二耶?一、于诸欲欣爱、贪着为事,乃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也。二、自以烦苦为事,乃苦而非贤圣,无义相应也。诸比丘!如来舍二边,以现等觉中道,为资...芒果,需要一段时日。我们不可能今天播下种子,明天就有芒果的收成。同样地,有的人做坏事,并不一定就在得到刑罚之灾,因为他可能仍然享受上一世所造的善因,他所造的恶因有时要等到来世才成熟。考虑...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347821.html
  • 太虚、星云的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社会条件下贫民百姓对自自由的憧憬和渴望解脱的热烈情绪是佛教的俗世化,但他们的回向人间并不表示他们改变舍离的基本立场,仍被当作佛负面,只是他们发觉对解脱具有重大的积极的意义。(注释: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禅宗。)只有用严肃而超越的精神尽在人世的本分,才是超截止现实的唯一途径,再不必在寺庙里山林里苦修行了,不经过的磨练,也就甭想到那幸福的彼岸。这种思想和认识对后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150019.html
  • 相应部选读·第九单元:见相应

    沙门或婆罗门,没有办法有自证知或现证,所以也没有证的果,没有宣说、他,也没有用正知的方式可以到达正趣,这是直接用英文来说。巴利文这段怎么讲?   蔡奇林:   汉译这里有点奇怪,“正到、正趣”应该是指沙门、婆罗门,“到”是行走,引申是修行。这是说,世间不存在有沙门、婆罗门,透过正确的修行,亲自觉悟或亲自证知,而后宣说有。因为、他牵涉到轮回、因果,这些外道之见既然否定轮回、因果,...

    林朝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94378978.html
  • 冈波巴大师的教诲

      在祥定的状态之中即便函是呈现出了安乐,明朗与无念的现象,但是,倘若我们不能将它们了知为自心,那么也就只是“并非确定贤良”的境界了,那只能算是世间的究竟见。若执“安乐”为胜,报尽则生欲界;若执“明朗”为胜,报尽则生色界,若执“无念”为胜,报尽则生无色界。   声闻乘修行人,是把乐、明、无念三者作为基础,虽然也经验它们,因知其有相但并不执为胜,而是交它们印许为空性;   菩萨乘的...

    冈波巴大师

    |空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11080534544.html
  • 人間淨土的達成

    正法後,自己的煩惱在就明顯地由有而無,不斷地減少,並不須等到臨終或來世才看出來。這種直接而顯著的效果,是正法的一個特色。  (2)無熾然:在修習正法後,必然可以達到煩惱的完全去除;去除之後,不會...夠針對標的前進,立竿見影,有其實效,且就可看到效果。這種觀點,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即明白地說出來:  阿難!我所說之法,於內於外悉無區別。阿難!如來所說之法,於弟子是無隱秘、握拳不放。(《漢譯南傳...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30040249.html
  • 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理观

    归于虚无而是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罢了,因此,世俗社会所谓的“死”在佛教看来只不过是生命形态的终结和来世某种新的生命形态的开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是在生命之河迁流不息的大视野中来看待生与...厌世主义倾向,但这又恰恰表明了净土宗在“了死”方面的理论优势。净土宗十分重视对信仰者生死观的教育,目的是使人明了恶苦,无可留恋之处,死是对此苦难的超越,生命将在西方极乐世界获得新生。这种生死观的...

    张有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53660561.html
  • 人间佛教释疑

    时对于情感介入状况的抑制。”[19]其次,才是宗教本身的世俗化。席勒尔更概括出“世俗化”的六种含义:一是宗教的衰退,宗教象征、教义和制度丧失重要性;二是注意力从超自然者转向指与“”的急切的问题;三...销蚀宗教自身。但不管是官僚化,还是商业化,与宗教社会学中的“世俗化”涵义都并非一回事。试以席勒尔六种含义为例,只与其二、其六相关。即“注意力从超自然者转向指与‘’的急切的问题”,与“指神圣社会向世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3961318.html
  • 人间净土的达成

    :于此时此刻就可看出烦恼的有无,也就是说,在修习正法后,自己的烦恼在就明显地由有而无,不断地减少,并不须等到临终或来世才看出来。这种直接而显著的效果,是正法的一个特色。 (二)无炽然:在修习正法后...)连续性:任何时间皆可适用,(3)直接性:能够针对标的前进,立竿见影,有其实效,且就可看到效果。这种开放的观点,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即明白地说出来: 阿难!我所说之法,于内于外悉无区别。阿难!...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11879309.html